本文转自:中国经营报
本报实习记者许心怡记者吴可仲北京报道
“收入和用户规模增长双双近乎停滞,社会招聘需求大幅下降……”3月21日,伽马数据发布的《-中国游戏企业研发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游戏市场,尤其是移动游戏已经进入存量市场。
《报告》显示,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的增长率为7.57%,年以来首次降至10%以下,此前这一数字曾达到87.2%。
新产品进入市场后很难挖掘到市场份额,流水越来越集中在持续运营多年的头部产品上。《报告》显示,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流水TOP的产品中,上线4年及以上的占比将近50%,年的新品占比略超10%。
与此同时,游戏行业招聘需求整体大幅下降,年下半年,游戏研发人员总体招聘需求下降23%。就程序、策划和美术三类职位而言,3~5年工作经验的高级研发人员招聘需求最高。然而,中国游戏企业的研发投入仍持续增加。根据估算,年市值TOP10游戏企业在游戏业务的研发费用投入超过亿元,增长率达30%,超过年的26%。
收缩压力下,中国游戏企业去往何处掘金?
海外市场内卷在所难免
“出海”已经成为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年,国产游戏在海外尤其在欧美市场获得大幅度的流水增长。年上线的游戏《原神》《ProjectMakeover》和《PuzzlesSurvival》在年表现亮眼,进入多国移动游戏流水排行榜前列。
《原神》是一款融合了二次元、卡牌、开放世界探索等元素的游戏。《报告》认为,该游戏与《一念逍遥》《江南百景图》《最强蜗牛》等,从技术上和玩法上在某个细分品类做出创新进而成为该品类游戏的头部产品。《原神》的开发深度挖掘了Unity引擎的应用,能让用户感到品质的提升。
《ProjectMakeover》和《PuzzlesSurvival》则为休闲游戏。这两款游戏取得良好商业成绩源于针对海外市场定制玩法。《PuzzlesSurvival》融合了欧美市场受欢迎的僵尸生存题材和SLG玩法,《ProjectMakeover》则在消除玩法的基础上融入了换装+养成的模式。
不过,海外市场并非一片蓝海。《报告》显示,中国移动游戏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是在欧美地区。在美国、英国和德国,TOP国产游戏的流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2%、58.2%和41.5%;在日韩游戏市场则面临瓶颈,TOP国产游戏在日本流水增长率为3.7%,在韩国为10.8%,与中国的6.2%不相上下。
伽马数据高级分析师吕惠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中国游戏企业已多年深耕日韩,对这两个近海市场的占有率已处于较高水平;欧美则是近年来新兴的出海地区,由于中国游戏企业在移动游戏领域积累的研发优势和市场化经验,大规模进入欧美市场后,能快速了解用户偏好和市场规则。
吕惠波回应记者,中国游戏企业在海外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后,内卷在所难免,“早期的中国企业与海外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会逐渐演变成中国企业间的竞争。”他以SLG(策略类游戏)为例,指出早期中国企业通过买量获取流量,随着出海产品增多,买量成本提升,形成“SLG+买量”的出海内卷模式,最终这一品类市场趋于饱和,企业净利润率下降。
不过,吕惠波指出,这种内卷从另一方面也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并且展开多元化探索,现在SLG领域的游戏从玩法到题材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
端游市场仍有潜力
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虽然增速趋缓,但其仍是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一类游戏。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8亿元,占比为76.06%;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收入亿元,占比为19.83%;网页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60.30亿元,占比为2.03%。
移动游戏进入存量市场,客户端游戏是否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吕惠波给出了肯定回答。他认为,首先客户端游戏本身载体性能更好、画面动作表现优质、可实现复杂操作,在游戏性层面具备不可替代性;其次客户端游戏存在核心用户群体,这也使得端游没有像页游一样市场快速萎缩,即便有部分用户转向“端改手”移动游戏或选择观看直播,仍然留在端游的生态内容中。
吕惠波表示,中国端游市场面临的问题,除了来自移动游戏的冲击,还有开发生态的退化。“海外时常会有大型端游产品面世,维持整个市场的活力;而中国端游市场往往缺乏相应产品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端游产品的开发,在人才、技术、玩法创新等领域自然也就落后于全球头部客户端游戏厂商了。”他认为,“跨平台游戏”“云游戏”等概念的发展,有望解决端游设备限制、娱乐场景限制、开发生态退化等端游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进而产生新的活力。
吕惠波以《永劫无间》为例,指出端游用户对于新品依然有强烈的渴望,“尤其是具备明显特色的产品往往能获取大量核心用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