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互联网创业大潮中,有这样一家公司悄然诞生,以娱乐社交为细分领域,本着让大家可以一起玩的初心,找准切入点,纵深下去。
怎样从“借”工位办公,到收获1.亿用户?回望8年创业经历,创新院1级同学“玩吧”创始人赵东来到「创Talk」直播间,讲述了一个鲜活的创业故事,讲述团队奋进的日与夜,也试图阐述支撑他在重要节点决策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
分享嘉宾
赵东“玩吧”创始人
文
猫七七
*本文根据混沌创新院「创Talk」直播分享整理
混沌创新院是混沌学园旗下一款面向认知型创业者的高阶商学院,是创始人/CEO们聚集的高浓度、高速进化场。
社交策略
信任优先,“一个先对别人好的人”
在对自我剖析的过程中,我是一个先对别人好的人,无论别人是否会先对我好。
有一款游戏叫《信任的进化》,它以数学的方式,把信任之间的各种可能性都放在一个社会群体当中,过程中如何建立并获得更好的信任。这一点与我不谋而合。
这个社会中,很多人都在等待别人先给予,他们的策略是,如果你不对我付出,那我也不会付出。但这不是一个最优策略。最优策略应该是,不论其他人对你如何,你要先付出。虽然有些人可能不会给予你回报,但是一旦有给你回报的人,那你就收获了。但如果你不率先发起这次连接的话,可能连建立连接的机会都没有,这样太被动了。如果以这个策略长时间运营下去,你会发现,虽然可能会吃些小亏,但最终收获反而是最多的。
创业早期策略
信息流、人才流大于资金流
在公司早期发展过程当中,有个“流”很重要,第一个是信息流,第二个是人才流,第三个是资金流。这三件事情,在你已经都确定的情况下,其实都重要。但当时我犯的错误是把资金流这件事情排的重要性太高了。所以我们在初期选址的时候远离了核心创业区。
最开始我们在大兴,因为地理位置偏远的原因,很难招进来人,同时远离创业沉浸环境信息不对称、不畅通。所以后面我做了一个决定,一定得搬家,就搬到了中关村。
左边的照片拍在中关村的鼎好,有一个叫太库孵化器,当时钱太紧张了,早期拿不到投资,恰好碰到一个哥们儿,他参加创业大赛,拿了个前十名。奖品就是给他免费十个不限期工位,但是他们团队只有四个人,我就和他商量你空着剩下的工位也是浪费,要不然你借哥们用一下呗。有一天发达了,哥们也不会忘了你。
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终于可以搬到中关村这个信息流比较丰富的地方了。现在回头看来,这个决策是对的。因为中关村在年的时候是创业大潮的核心地段,大家都向往来这个地方寻找一些机会和可能。在这里,信息流和人才流都非常的好。人才流体现在招人方面。信息流就是活动、资源、人脉。
这个阶段我们的发展非常之快,借助好的信息流,我们参加了6氪的比赛,也获得了免费工位,虽然是限时的。基于此,人才流不断升级,团队招人速度变快。业务数据变化也很迅速,初期DAU只有,4个月之后,我们完成了10倍增长,DAU达到5万,当看到业务增长和团队壮大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开心。
趁此机会去谈投融资,整体都会比较顺。有一天口袋的手机短信响,拿出来一看是第一笔融资款到账1千万,我当时真的特别开心,随后就又要搬家了。
SWOT分析法,作为三次搬家的理论支撑
发展策略
抓住行业窗口期,两个月轮融资Allin
年底,当我们还在做代码重构升级的时候,突然一个风口来了,而且是属于这个细分领域的风口——狼人杀。
原本的计划是我们先做代码重构。后面的研发计划中,狼人杀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但在当时我们没法做这件事,于是排布在年的春天来做。但这个世界另有计划,即使我们停下来了,竞争对手不会停下。
年1月4日第一家狼人杀产品上线。4天之后,第二家狼人杀的产品畅销,然后就有第家、第4家、第5家,非常之快。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观望狼人杀的百度index数值的变化。我能看到,“狼人杀”这个关键词属于一个慢慢的爬坡的线性曲线,这就意味着市场中有一个逐步热切的需求,但因为没有很好的产品来满足,因为需求太多所以在缓慢增长,但又因为供给侧情况,所以不会产生爆发式的裂变,所以它呈现的是一条线性曲线。
整体市场环境对这个需求的热度不断增加。但碍于当前自己企业现状,希望先稳定大盘,再开拓疆域。我没有立刻决定来做,忍耐着,将代码重构尽早结束,不给技术团队更大的压力,同时也专注来快速的解决代码体系混乱这个问题。我们打的是持久战!
但竞品上线得到市场反馈后,我观察到百度指数的所有指数曲线快速提升,这意味着用户需求因为有合适的产品满足,它产生了裂变性,尤其是年轻人的口碑裂变效应和游戏机制需要“一拉多”,所以速度极快。
这个世界诱惑很多,我们得克制诱惑,先踏踏实实把基础打牢,然后再去跟对手拼。直到我看了两周数据后,终于坐不住了,慢慢跟我自己原来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深度思考后,狼人杀这件事,可能是属于我们细分领域5到10年难得一遇的机会。如果错过这次,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技术代码好,但没有用户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死掉的实在太多了。最终决定,把手头事情全部放下来,举全公司之力做狼人杀。这个决定我知道很多人会反对,但是反对无效,这件事情必须做,就算有困难也要想办法去克服它。
针对这个决策的底层逻辑和本质判断有几点:
1、机遇难得。这是我们这个细分领域5-10年难得一遇的机会。
、市场成熟度。市场热度和客户的认知已经被科普得很好了,如果你错过这个阶段,可能再想碰到一个大机会很难。
、马太效应。由于裂变速度极快,如果你一旦进入慢了,以后强者更强,马太效应会把你淘汰,怎么都无法超越。
为了把前面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我们只有两周时间产品必须上线。当时大家真的拼了,下定决心必须得冲一把。公司当时实行了非常严格的作息。不止现在大家所说的,而是,取消全部节假日。最终在两周后如期上线,再加上运营推广得力,即使我们是第六家做出产品的,但我们只花了两周时间,就实现了市面上垂直细分产品的排名第一。
腾讯、网易、YY、饭局的诱惑等大厂紧随其后纷纷出场。但是因为我们早期把用户抢到以后不断加大投入,网络半径触达更多用户,最终使竞争者无法超越。于是借着这波势头去谈投融资。两个月完成了轮融资。
两个月内我见了56位投资人,直到最终敲定,这其中也是策略。当时去见朱啸虎,他说我们来晚了,已经投了一家。后来就用不同的策略去谈,当我知道对方报价后,我在市面上用8折的价格,拿到第一笔融资。彼时的想法是,价格不重要,有多少钱拿到手里投下去,变成更多的用户才重要。
有时候吃亏是占便宜。当把所有钱一把投入推广里,量起来以后,我加价了大概50%。随后拿到第二轮融资。所以这里之前吃的亏就补回来了。
相同的逻辑拿到了第三轮融资,但当第四轮的时候,发现没有人愿意进来了,就说明市场热度和对这件事的预期峰值差不多到头了。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对手也不可能拿到第四轮的钱。这是一种反向验证和检验,检验市场当中到底还有没有钱来投入到其他团队里面,是竞争优势的一种考量。
三轮前,我们在这上面的投入就超过了竞争对手。虽然我们起步晚,但是只要你加的量足够大,最终你就会把这个局翻过来。
运营策略
战略规划风险前置,战术反应要快要灵活
入驻大平台在某些角度来说的确是占据着天然的流量优势,但是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对于大平台还是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谁是卧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