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游戏在线 >> 游戏在线市场 >> 正文 >> 正文

关注隔离期间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方式

来源:游戏在线 时间:2024/10/6

每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是严峻的挑战。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些居民甚至出现了不良情绪、替代性创伤、心理应激反应,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面临严峻考验。

隔离期间面临的心理问题

1、各种负面情绪和感受

近期,新冠疫情再次卷土重来,让民众的生活、工作、学习再次被强行打破。尤其对需要居家隔离的人来说,两年多来的防疫疲惫感叠加新疫情扩大化的紧张,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人们产生了焦虑、烦闷、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

焦虑。焦虑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感到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产生紧张不安、提心吊胆的痛苦体验。有研究表明,新冠隔离导致居民产生了巨大的恐慌和深深的担忧(宋斐翡,)。以上海为例,由于部分生活物资的紧张,以及疫情信息过载,夹带着各种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都容易让人们产生茫然担心的痛苦体验。

烦闷。居家隔离打破了以往生活的规律,不用按时起床和出门,也不盼望周末和节假日,总有一些时间感到无事可做。如此多的空闲时间,在狭窄的生活环境里,容易让人烦闷不堪。

抑郁。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还有可能出现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新冠疫情期间,群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倾向(王英雯,)。非典期间,%医务工作者有抑郁症状(王发强,)。民众长期处于疫情的紧张和压力下,也有可能产生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抑郁症状的表现。

恐惧。新冠有着一定的致死率,而“无症状感染”带来不可预知性,加上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致死事件,增加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疫情期间,每天增加的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也会给大家带来冲击,让人感到恐惧。

2、有可能产生心理应激

心理学领域把新冠疫情导致的隔离事件称之为应激性创伤事件。在面对这样的事件时,人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可能出现认知、情绪和行为等的失衡。

心理应激是个体通过认知和评价,察觉到应激原的威胁或挑战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的一种紧张状态。如在同一小区发现感染者或熟悉的亲朋同事被感染,居民容易产生急性应激。即使没有以上情况出现,超过一周以上的隔离,也容易产生慢性应激。

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均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免疫功能降低等情况发生。身体在心理应激状态下,会导致机体内血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的水平增高,这也被看作是心理应激的标志。

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各种心理应激均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并降低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儿童青少年是应激事件中的脆弱人群,更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疾患。有研究者曾对新冠期间的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尤其在情绪管理、应对学习压力及亲子关系等方面问题尤为明显。

3、容易导致压力过载

有一部讲述人类压力的纪录片叫《压力杀人真相》,从这部纪录片中可知,压力会激活杏仁核,引起肾上腺分泌更多的皮质醇(Cortisol),压力会导致心跳加快,影响心脏健康,压力还会使自律神经过于活跃,令血压升高,继而有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引起死亡。

还有,压力还会导致免疫细胞中的ATF3基因激活,影响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继而引发癌症。

另外,体内堆积过多的压力荷尔蒙(Cortisol)还容易引起感冒、出疹过敏、胃炎、胃溃疡、经济舱症候群(注:一般经济舱的座位非常狭小,有可能造成血栓,并引发呼吸困难等情况)、糖尿病和抑郁症等身心问题,因此压力是不易察觉的沉默的杀手。

有研究者在线上对位居民新冠疫情期间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研,发现49.0%的居民睡眠质量非常差和比较差,28.4%的居民感觉精神压力比较大和非常大(林宇等人,)。

隔离期间,由于停工停产,许多家庭面临着房贷、车贷等大额支出的经济压力,担心有可能生病的心理压力,对未来担忧的紧张压力。多重压力的叠加,就产生了压力过载的情况。

4、有可能出现人际关系失衡

隔离期间,使得个人的私密空间缺失,会形成空间压力。在压力环境中,夫妻之间、长幼之间有可能产生矛盾,甚至矛盾激化。

亲子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亲子相处时间骤然增多,有部分家长本身就很难适应隔离生活,再加上有些家长陪孩子学习是件困难的事,家庭矛盾频发,亲子之间无法有效沟通。

约有一半儿童学习不在状态。曾有在线上网课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有46.75%的小学生认为自己能够适应网课学习,38.46%的小学生认为自己无法适应网课学习。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他们总是难以坚持,面对电脑注意力易分散,是小学生在家上网课时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不在状态是正常的,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大多数青少年不愿与父母沟通。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强烈渴求独立的心理空间,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进入沟通的闭锁期,他们宁愿孤独,也不愿与父母敞开心扉。

年3~4月对上海市初、高中生共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孤独发生率分别为52.44%(杨晓尘等人,)。他们有可能无聊、烦闷、孤独、易激惹,生活没有规律,作息混乱,懒言少语,沉迷网络游戏,经常用刷抖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