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曾经是游戏玩家的重要集聚区之一。图/视觉中国被游戏塑造的一代本刊记者/李明子发于.9.28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韩薇是一个有俩娃的80后妈妈,大儿子今年17岁,玩手游五年。孩子不是所谓的“网瘾少年”,但也确实因游戏耽误了学业,初中毕业后考了专科学校的电竞专业。小儿子今年6岁半,刚上小学,现在大人管着不让玩网游。但对一个“10后”的小孩来说,游戏无处不在,从他出生起就接触智能手机,用iPad看动画片,中间会插播游戏广告,App学习软件也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完成任务。有时,孩子爸爸在家玩《绝地求生》,小儿子能目不转睛地站在旁边看半天,虽然从没上手玩过,也知道什么是八倍镜,什么叫空投。“现在的小孩不可能不玩游戏。”通过大儿子的经历,韩薇已经认清楚了现状,但怎么才能让身处游戏世代的孩子有质量地完成学业、将来成为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人,她始终没有找到好办法。家长的无奈韩薇发现老大玩手游是在他初一下学期。为方便联络,也为了满足小孩在同学面前的自尊心,给老大配了手机。直到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孩子成绩从原来的中游掉到班级末位,韩薇才发现不对劲,原来孩子已经打游戏一个多月了。起初,老大自己也曾主动克制,让爸妈监督他玩游戏的时间,但成绩一直不见回升。“就算人没在玩,但他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连做梦都是游戏,心思不在学习上。”韩薇回忆说,孩子自己知道学习时间玩游戏不对,就在晚上偷偷玩,不睡觉,第二天早上起不来,白天上课没精神,时间长了,他自己也放弃了,不学习,不写作业,也不去补课班。韩薇向朋友打听“戒游戏”的经验。有朋友陪孩子一起打游戏,每关都打到“三星”满级,打通关之后小孩自己觉得没劲儿,就不玩了。韩薇如法炮制,让老公陪玩,结果孩子越玩越上瘾,因为儿子玩的不是《超级玛丽》那种有固定关卡数的游戏,而是《穿越火线》《王者荣耀》等竞技类游戏,重复过关做任务,以提高操作熟练度,没有止境。而且,与读书提升成绩的漫长过程相比,游戏中升级速度快,孩子得到鼓励,玩完一局还想再来。“游戏与电影、阅读等其他娱乐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互动性强,这也是让人上瘾的一个原因。”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江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传统娱乐方式是单向的,观众被动地看、被动地听,感受和联想也是个人的,而玩游戏是主动完成挑战,完成程度不同,得到的反馈也不一样,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容易上瘾。美国游戏设计师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待在虚拟世界,玩家在游戏中以持续不懈的乐观精神主动挑战障碍,及时得到反馈,与线上好友一起在游戏中寻找更有意义的目标,主导命运、创造未来。现实生活有着太多“bug”,游戏则提供了一个可以逃避的山洞,以及亲手创造完美世界的可能。电子游戏的设计初衷本就不是“防沉迷”,而是为了吸引玩家的时间。家长在游戏面前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分析说,每一代孩子玩的游戏都不一样,十年、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完成一次迭代。另一方面,各个层面的学校教育都不涉及游戏,家长如果多年不玩游戏,也很难正确引导孩子如何玩。韩薇自己不玩游戏,丈夫只是偶尔玩网游,俩人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只能反复讲道理。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听烦了甚至会拿手锤墙,韩薇看了更心疼又害怕,不敢在家里断网,担心这样做会把孩子逼去网吧,情况更失控。最后,她和孩子达成了一个协议:儿子保证读完初中,之后按他的心愿去考电竞专科。直到今年寒假,大儿子才跟韩薇说出自己当年沉迷于游戏的原因——所有的道理都懂得,但自己的学业已经跟不上,唯一的成就感就是在游戏中一路打上王者。今年9月上旬,韩薇大儿子给她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