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云双新”研讨正当时
第六届
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兴趣培养工作
“新理念新模式”研讨活动
暨首届“云双新”成功召开
11月10-13日,由中国儿童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兴趣培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研讨活动(以下简称“研讨活动”)成功召开。常态抗疫期间,这个已延续10年的全国行业交流活动及时转型为“云双新”,通过“在线直播+录播+互动”的形式,汇聚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业务交流。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超百家教育机构的老师们参加了本届研讨活动。活动内容以其前沿性、原创性、学术性和实操性被称为引领示范校外教育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活动之所以取得如此效果,归功于研讨活动的主题定位及设计创新。本届研讨主题聚焦“变革&坚守融合&重构——未来视界中的校外教育创新发展”,立足现实,并以“未来”为坐标锚定发展,正视校外教育进入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充分体现了校外教育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既凸显了校外教育工作者改革的决心与气魄,更展示了前行者的探索与实践成果,鼓舞士气,交流经验,凝聚人心。
为了让线上研讨带给观众更舒适的体验感和参与度,本届研讨活动在延续历届惯例的同时,依据互联网思维,确定了“短小精悍”的设计原则,即缩短会期跨度、控制发言时长、精选分享案例。研讨活动虽然“瘦身”,但“浓缩后更是精华”,“云双新”可谓减量不减质,经过层层“萃取”,内容更加精致、精准。此外,活动的具体设计也有大胆调整,版块的设定、内容的安排颇具新意,让人眼前一亮。本届研讨活动,可以用以下5句话概括。
汇合:1位行业权威、4位资深学者、5位点评专家、20位优秀教育工作者。
汇集:涉及校外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典型活动案例与特色课程体系。
汇聚:国内外热门教育话题、先进教育理论、实用教育经验。
汇编:“双新”专刊,借助学术期刊固化并传播研讨成果。
惠及:全国千千万校外教师,带动众多教育机构发展,推动我国校外教育的进步。
主题报告·未来教育
主题报告引领未来方向,旨在拓展思维格局。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教授做了《未来学习中心构想》的精彩演讲。朱教授认为未来教育是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教育形态,学校将被更加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弹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中心所取代;未来学习中心将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不同的人群都可以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不同的学习中心;未来学习中心的理想和宗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每个人快乐自主地学习,享受教育的生活;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成为最好的自己。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主持主旨报告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教授作《未来学习中心构想》的精彩演讲
专题报告·国际比较
专题报告聚焦国际比较,旨在扩展全球视野。
首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教授的演讲《“全球胜任力”在中国:怎么看,怎么办?》,引导老师们了解了全球胜任力的产生背景和定义,以及全球胜任力对于未来人才储备和国家竞争力的推动作用。强调了培养全球胜任力应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我国教育工作者需要既要具备前瞻思维,又要深耕教学一线,用智慧探索出一条本土化可行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教授作《“全球胜任力”在中国:怎么看,怎么办?》演讲
其次,独立学者钱志龙博士的《后疫情时代再谈中西方教育的异同》,解析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全世界教育演进趋势,学习中心迁移、学校围墙倒塌、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角色进化、课程来源多样、路径和出口多元、评价方式迭代、认证去中心化、家庭教育至上、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公平这十大教育趋势愈发显著。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学校教育可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那么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终身共学社区——UNSCHOOL(非学校),也许是化解我国全民教育焦虑的一条路径。UNSCHOOL以“共学”“众创”为文化特征,相信每个人的潜能,志在推动教育生态的改良。
独立学者钱志龙博士分享《后疫情时代再谈中西方教育的异同》
前沿论坛
以展示新时代校外教育转型升级的新理念、新模式为出发点,遴选出20篇来自全国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优秀案例,划归为5个前沿论坛。相比往届,此次前沿论坛具有三大特点。
特点一,改变分类方式、创新论坛主题。本届研讨活动突破了原先以专业领域划分论坛的思维定式,聚焦校外教育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国内外教育热点形成了5个前沿论坛——“多元融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先进教学模式”“在线教育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每个前沿论坛中的4个案例虽然专业不同,但却以共性聚合。这种归类标准,看似是视角转换,实则明确了方向、扩宽了眼界、启发了思路。
特点二,赋予观众权力、增加评选环节。本届研讨活动看似缺少了“全国十佳案例展示”版块,其实这一版块并未取消,而是“改头换面”,隐含在前沿论坛之中。往届研讨活动,全国十佳案例由评委评选,活动期间直接展示。本届则是综合观众投票、专家评审与点击量排名的结果,从前沿论坛的20个案例中,现场评选出全国十佳案例。给予观众一定的评审权,是对观众的尊重,使评选更加公正,同时也是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进一步营造研讨氛围。
特点三,专家点评互动、共研亮点难点。为使前沿论坛更加精彩,本届研讨活动特意邀请了5位专业人士作为不同论坛的点评专家,他们是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管理学术委员会理事长陶礼光、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原副主任周放、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教授盛群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教授乔晓光。研讨活动前,5位点评专家就已拿到案例资料开始审阅。活动中,通过现场直播,点评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所负责论坛的全部案例,肯定优点、提出建议,并与观众进行了频繁互动。对照专家的点评,观众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而是更加深入了解了每个案例。
这20篇优秀案例集中展示了,现阶段我国校外教育在政策指引下运用先进理念和模式,形成的最新成果。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新时代校外教育工作者的多维度视角、多元化思路及多样态实践。
“多元融合课程”前沿论坛
中国儿童中心兴趣培养部副部长和美君的《大国少年,德行天下——中国儿童中心“大国少年”融合课程探索》分享转型升级工作新探索,中国儿童中心正以“大国少年”为价值引领,站位高远,通过顶层设计、项目整合、专项研发、主题活动、师资培训等工作体系,建构儿童兴趣培养工作新格局新内涵。
中国儿童中心兴趣培养部副部长和美君分享《大国少年,德行天下——中国儿童中心“大国少年”融合课程探索》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部部长助理张伟峰的《一样的阵地不一样的精彩——谈幼儿体适能项目开发与实践》,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学技术馆科技教师张俊菊的《博物空间·科创星活动——校外教育精品项目规划和实践》,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奥体分部教研主管马宏君的《“玩转+”美育活动探索——校外教育主题式课程建设》,这三个案例分属体育、科技、美术三个专业,他们都建立了以本专业为基础的、融合课程与活动为一体的完整课程体系。
“多元融合课程”前沿论坛点评专家陶礼光主任与主持人王芳讨论案例
“多元融合课程”前沿论坛显示了教育内涵的改革方向和校外课程独有的灵活性、自主性与发展性。这是全面育人的重要手段,国内外课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校外教育必须凸显的优势。
“综合实践活动”前沿论坛
日本创价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董芳胜的《日本学校食育理念和内容简介》,介绍了日本的《食育基本法》,用数据和案例展现了日本中小学及家庭通过食育帮助学生认识食材、搭配饮食、感恩自然与社会,进而传承文化、培养人格。
北京市宣武少年宫教研负责人王汝梅的《兴趣导向的阶梯式财经素养活动课程体系建构》,这是针对少年儿童财经素养的培育,通过《少年财经学堂》构建以兴趣为导向,以活动为主线,具有一定规律性、可复制性的活动课程体系,形成了财经素养教育策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医院军事医学博物馆负责人杜松的《“印象白求恩”——基于思维发展的青少年场馆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典型的跨界案例,它集合了博物馆教育、红色革命教育、医学启蒙教育和军事启蒙教育的内容,分享了如何在场馆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及辩证思维。
医院军事医学博物馆负责人杜松分享《“印象白求恩”——基于思维发展的青少年场馆教育课程开发》
佛山市儿童活动中心教育培训部部长王丽娟的《艺术教育视域下,儿童德育活动策划的实践研究》,突出了德育的重要性,从崭新的视角剖析了在传统美术展览活动中,怎样将美育和德育相结合,这顺应了长期以来国家关于加强德育的政策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前沿论坛点评专家周放主任与主持人王瑶讨论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前沿论坛旨在引导校外教师坚守校外教育“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在兴趣培养活动中基于专业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校外教师的基本功,为校外教育的生存发展明确了方向。本论坛的4个案例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机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背景的主体正在加速参与校外教育,校外教育因此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广阔。
“先进教学模式”前沿论坛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科普指导孙慧的《基于绿色生活方式养成的青少年“绿色创空间”活动——“STEM+”教学活动模式探索》,示范了以“STEM”为基础衍生而来的“STEM+”教学模式,通过多学科融合、生活本位、学以致用等策略,引导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少年宫副主任聂云龙的《项目式学习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地域特色研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结合鄂尔多斯本地特色研学旅行课程,分析了项目式学习在其中的重要意义、开展形式和应用策略。
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合唱教师马馨的《基于核心素养探索初级合唱团游戏化教学模式》,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二胡教师李敏的《掌握学习理论视角下,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二胡微课教学模式创新》,这两个案例介绍的是改变音乐教育中传统的“示范-模仿”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先进教学模式”前沿论坛点评专家盛群力与案例作者孙慧、主持人邵旭网络连线
“先进教学模式”前沿论坛,重点推出了时下国内外最新倡导的主要教学模式和实践案例。尽管在校外教育领域普及这些教学模式还需时日,但本次分享是一次引领,将促进更多的校外教师了解、运用、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转变学习方式。
“在线教育课程”前沿论坛
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敬的《网聚资源“网聚少年”——浙江省青少年网络夏令营新理念新模式》,代表了公立校外教育机构对在线教育的探索,虽然是短暂的网络夏令营,但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丹麦KUBO无屏编程机器人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陈少瑜的《丹麦儿童无屏编程与创新学习设计》,知名教育公司画啦啦的《3T(Teacher、Tutor、Teammate)式立体教学法在线上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北京书和路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王辉的《在线科学教育课程的多元研发、推广与实施》,则展示了在编程、美术、科学三个赛道中私立培训机构如何接受市场考验,不断建构、打磨原创在线课程。
“在线教育课程”前沿论坛点评专家曹培杰主任与案例作者陈少瑜、主持人于晓菲网络连线
“在线教育课程”前沿论坛揭示了在信息时代来临和常态抗疫下的学习方式的变化,面对全新的网络空间,校外教育没有回避或者退缩,通过接纳新鲜事物寻求自身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体现教育公平,让不同地域的儿童都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传统文化课程”前沿论坛
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教师叶莉洁的《以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弘扬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开发“时光机·少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讲述了以岭南地区非遗为资源,以体验、实践为教学形式,研发的一套少儿非遗课程广受好评。
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美术书法部副部长赵罡的《“我的全家福——来自儿童的剪纸”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家庭美育系列活动的设计实施》,是通过一场剪纸工作坊,让学生在策展、创作、布展、展示、总结中深入理解中国家文化,同时锻炼沟通、合作等多种能力。
中国儿童中心兴趣培养部少年国学院负责人王哲的《书画同源,“童颜书语”——儿童书法趣味启蒙课程创意与实施》,交流了针对5-6岁儿童开发的书法启蒙课程,美术与书法的巧妙结合,不仅开启了儿童对书法及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激发了儿童艺术创作的热情。
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韩文利的《基于高阶思维的围棋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这是历届研讨活动首次出现棋类案例。这一案例说明,围棋及其教学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发展青少年的高阶思维,而且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
“传统文化课程”前沿论坛点评专家乔晓光教授与主持人孙晓舒讨论案例
“传统文化课程”前沿论坛表明了“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这一新的育人要求,传统文化是校外教育重要的内涵、灵感、资源和素材,充分挖掘、运用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能够进一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线云游·丝路寻踪
在线云游是本届研讨活动的一大创新点。《丝路莫高与现代科技的相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意在回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淀文化底蕴。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研学事业科科长向丽君、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黄皓婧,分别通过直播带领观众探寻了以莫高窟艺术、古代泉州商贸为代表的海陆丝路文化。在线云游极富现场带入感,让观众足不出户、借助科技手段,领略丝路重镇之美,重识古代中国文化的兴盛与经济的繁荣。
在线云游向丽君:丝路莫高与现代科技的相遇
在线云游黄皓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经过4天密集的“隔空”对话,研讨活动进入尾声。在研讨总结中,中国儿童中心师资培训部部长高云公布了“全国十佳案例”以及“最火爆人气”等单项奖案例,随后进行了总结发言。数位观众代表通过网络连线,表示本届研讨活动十分解渴,让老师们大呼过瘾。代表们一致认为“云双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在保持一贯高定位、高水准、高品质的基调上,成功转型,以普惠的性质,更加贴近一线教师,满足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机构校外教师对先进教育的渴求。
师资培训部部长高云进行总结发言
“云双新”结束了,但是它对校外教育创新发展的冲击力将会持续发酵。全国各地不少忠实“粉丝”追随研讨活动多年,他们纷纷反馈这场特殊时期的特别研讨,在研讨活动历史上是一次标志性事件,因为它开启了线上研讨“新纪元”,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参与研讨成为现实。这种学习的便捷性是对广大校外教师最好的馈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的快速转型,使得校外教育正在发生剧变。边界模糊、定位不清、职能不明、发展不均……校外教育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受到质疑甚至冲击。然而困局也是变局,校外教育必须一方面坚守独有的特质、坚信自身的作用,一方面重塑内涵价值、重构质量体系。平衡传统与革新,不断进化和迭代,深入研究破局之道,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END●
中国儿童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08.html